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风采】蒲海波:丹心热血沃新花

人物简介:蒲海波,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教授,主要担任《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参与主持多个省级和校级重点项目,发表《大规模网络中域间路由连通不完全性的仿真研究》、《基于安全网关的电子政务构架模型研究与分析》、《改进遗传算法的路径规划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

不忘师道初心,他坚守于三尺讲台;站在时代潮头,他乘风破浪,在科研领域锐意进取;他始终和同学们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将自己半生的时间奉献给教育事业,为川农大的发展添砖加瓦,他甘愿成为冬日里的一枝梅花,即使是在冰天雪地里,也要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闪耀自己的芳华。

二十二载勤育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种树如育人,需要教育者在自己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以丹心热血浇沃新花,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

1996年进入学校,二十二年的教书育人,将自己的热血投注于三尺讲台之上。为了每一堂课的完美展现和每一个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他选择舍弃午休时间,压缩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办公室当成第二个家,让教学和科研占据了他生活的绝大部分。这样的生活虽然忙碌,他却甘之如饴。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他始终将课堂看作一场交流,把学生当作朋友,“我不想因为自己让学生们对课程产生隔阂。” 在课堂上,他营造融洽的氛围带领学生们一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在实验课上,他认真讲解与分析,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受益匪浅。

回顾这二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他觉得自己最艰难的时刻莫过于站上讲台,面对着台下一双双充满希冀的眼睛,却没能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像手术台是医生的战场,庭审席是律师的战场,对老师来讲,讲台就是他们的战场,在他心里,这短短的三尺之地承载的不仅是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老师的信任,他笑着说自己这么多年来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收到毕业很多年的学生发消息来慰问,“收到消息那一刻很欣慰,感觉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与时俱进研专业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向高处攀登的过程,这样的态度贯穿于他二十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顺应时代发展,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背后的辛苦恐怕只有他一个人清楚。

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他,现主要负责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他说:“物联网工程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也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需要不断吸收新的教学内容,这对老师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对他来讲,只有从容面对时代的变化,不断了解和学习新的技术,才能真正把社会需要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使课堂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除了教学工作外,他还负责指导学院E.D.I.工作室。对于刚刚起步的工作室,他满怀斗志,坚持在理论基础上以项目促进学生发展。如今E.D.I.工作室已主持多个校级项目,其成员也多次在“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比赛中斩获奖项。在科研方面,他同样锐意进取,参与省级重点项目——“计算机中人工生命的模拟”以及“水资源的数据信息收集”,并主持了多个省级和校级项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对按位分段排序算法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参与申请国家专利二十余项,在2004年作为主编出版了《数据应用库基础》。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他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积极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并教授给学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一直在路上!

殷殷期盼望桃李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同学们眼中,无论是课堂上的谆谆教诲还是课下与大家的欢声笑语,他都让同学们如沐春风,激励他们不断前进。而在他眼中,学生更像是他的孩子,面对学生们的成绩,他不谈自己的付出,而是强调学生们的努力与上进,听到对他学生的夸奖,他的脸上不禁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想法独特的学生,他想方设法通过更多的问题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对于有着不同兴趣的学生,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达到基本要求的标准上,对学科有更加体系化和深入化的认识。谈到E.D.I.工作室,他笑着说道:“下个学期我就跟学院申请把办公室搬到工作室的旁边监督他们学习。”言辞中满是对学生的关心和期许。

他深知时代是发展的,专业是与时俱进的,谈到对学生们的建议,他说道:“十年是一个阶段,十年后想成为的自己都靠现在去铺垫。站在人生第二个十年的起点,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珍惜当下的学习,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拥有自己满意的未来!”

他叫蒲海波,是一个平凡的老师,但在平淡的背后,他却以对教育事业最深沉的热爱,在最无私处,写着最温暖的故事。


全媒体中心记者团:张安莉 刘澳 罗冠然 李祥欢(文);邓秋红(审)

@版权所有: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