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

“铭记胜利八十载,赓续初心万里程”——信息工程学院与食品学院联合开展主题班团活动

【作者:周敬涵 曹小娇 审核:王中成】

为引导青年学子从历史纵深中汲取精神养分,在时代坐标下锚定使命方向,10月10日,大数据202403、计算机202403、食工202401、食工202402班团支部及信息工程学院团委直属流动团支部联合开展“铭记胜利八十载,赓续初心万里程”主题班团活动。两学院多个团支部师生齐聚,通过理论溯源、精神宣讲、实践赋能、志愿传承四维联动,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纪律意识筑牢成长根基,让专业所长对接国家需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奏响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奋进之歌。

活动在嘹亮的团歌合唱中启航,旋律里承载着青年对信仰的坚守。主持人任师绮、王译涵以“80年山河无恙,80年初心如磐”破题,既点明抗战胜利对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里程碑意义,更聚焦“新时代青年如何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核心命题,为活动奠定“以史鉴今、知行合一”的厚重基调。

在“铭记胜利八十载,赓续初心万里程”理论学习环节,主持人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新时代的强国征程,让学子深刻理解“和平来之不易”不仅是历史结论,更是青年守护家国的责任起点。随后,师生共同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总书记对青年“传承抗战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殷切嘱托,成为在场学子心中的“精神灯塔”。

图一 主持人开场

校青马班成员刘奥雅以“青年与抗战精神的时代共鸣”为题宣讲,跳出“历史复述”的传统模式,结合“00后”学子参与红色研学、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案例,提出“抗战精神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可践行的行动指南”。生动的阐述让抽象精神具象化,引发全场强烈共鸣。

在最动人的“寄一封跨越时空的信”环节,学子们提笔写下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和对自身未来的承诺。同学们相互分享信件,字里行间透出赤诚与坚定,最终投入“时光信箱”的信件,成为青年与时代的“精神契约”。

图二“寄一封跨越时空的信”特色环节

“严团纪铸青春铁军,学条例担时代使命”环节,直指青年成长的“纪律必修课”。主持人未停留在“条文宣读”,而是围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行为规范三大核心,结合“团员在网络空间如何坚守立场”“集体活动中如何践行组织原则”等现实场景,解读团章条例的实践意义。随后复盘前期“青年在团纪党纪中‘知’与‘行’哪个更重要”辩论赛的核心观点,邀请参赛团员代表分享“从辩论到践行”的感悟。团员代表提到:“曾认为‘知’是前提,后来在班级志愿活动中发现,‘行’才是检验纪律意识的试金石。提前到岗、认真履职,比熟记条例更有说服力。”这种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转化的分享,让纪律意识从纸上概念变为日常习惯,引导学子将严守纪律融入学习科研、集体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图三 ‘知’与‘行’哪个更重要”辩论赛团员代表分享

“百廿校史砺初心,青春建功新时代”环节将校史文化与强国使命紧密相连。活动邀请校艺术团成员演唱校歌《相聚在桂花飘香的时节》,悠扬旋律里不仅是川农大120余年的办学底蕴,更藏着“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密码。随后参观过校史馆的团员代表分享感悟,聚焦“抗战时期我校师生徒步迁移,坚持办学”“新时代科研团队扎根田间、攻克农业技术难题”的故事,她表示:“百年学府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川农人的担当,始终与“三农”事业紧密相连。”

随后主持人结合两学院专业特色,抛出“专业如何对接国家需求”的思考题。同学们积极参与回答,信息工程学院的“智慧农业技术”,可破解“农田病虫害识别难、防治不及时”的痛点;食品学院的“大数据溯源技术”,能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这种“专业与使命”的关联解读,让学子意识到:“课堂上学习到的并非孤立的知识,而是服务国家、助力乡村振兴的‘武器’。”

在“知行合一强农路,青春聚力乡村兴”环节,以“实践赋能”让青年担当“落地开花”。创新设置“盲盒话振兴·专业显担当”互动,盲盒里装的不是趣味问题,而是乡村振兴的“真实考题”。5-8名团员抽取盲盒后,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信息工程专业学子设计“‘手机拍照+AI识别’的病虫害检测小程序”,食品专业学子规划“‘高校+乡镇农技站’的检测技术培训模式”,展现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思维。

随后,2025川渝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获得者马玉彬分享“田间地头的志愿服务”经历。从“顶着烈日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到“根据农户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他提到:“最难忘的是农户说‘你们来了,我们种庄稼更有底气了’,这让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解决真问题’。”真实的案例、质朴的感悟,为在场学子提供了“如何用专业服务基层”的鲜活样本。

在“志愿星火耀世运,青春接力谱新篇”环节,师生共同观看成都世运会志愿者榜样事迹视频。我校世运会志愿者李庚洋分享经历,他说:“志愿不是‘打卡炫耀’,而是‘在需要的地方,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运动员顺利比赛,观众满意离场,所有辛苦都值得。”这种“接地气”的分享,没有空洞的口号,却激发了学子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有同学当场表示“想加入社区助农志愿队”,有同学计划利用假期参与食品安全科普活动,让“志愿精神”从“感动”变为“行动”。

图四 我校世运会志愿者李庚洋分享经历

活动尾声,嘉宾姚老师点评时指出,本次活动跳出纪念活动的单一维度,构建了“历史-纪律-专业-实践”的完整育人链条,既让学子在历史中明初心,更让学子在实践中知使命。随后,全体师生再次齐唱团歌,活动圆满结束。

图五 嘉宾姚老师点评

此次主题班团活动,不是一次“终点式”的纪念,而是一场“起点式”的动员。信息工程学院与食品学院学子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铭记历史”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把“严守纪律”转化为“笃行不怠的自觉”,把“专业所长”转化为“服务国家的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强国答卷。

 

 

 

 

 


 

@版权所有: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