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洁 曹小娇 审核:王中成】
10月16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202403班、202402班、202401班于一教604联合举办保研分享会。李京泽(保研至武汉大学)、陈子墺(保研至清华大学医学部)、林子豪(四川农业大学研支团)、牟迪(ACU实验室)四位学长受邀分享经验,活动吸引百余名同学参与,现场互动热烈。
保研路径解析:数据为基,策略为翼
分享会伊始,李京泽以时间轴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大三下学期启动准备到次年九月录取的保研关键节点。他深入解析了校内保研的创新能力评价成绩体系,强调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术成果三者并重的重要性。“科研积累非一日之功,需从大一开始便埋下种子。”李京泽的这句话,如同灯塔,为同学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牟迪则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案例,详细剖析了三大赛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参赛流程,揭示了大赛项目从创意到创造的底层逻辑。他用一项项科研成果,实证了科创竞赛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显著作用,激发了在场学子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图1:李京泽学长分享保研经验
跨学科经验共享:从科研到支教的多元路径
陈子墺学长作为清华大学医学部的推免生,不仅分享了保外过程中遇到的行业黑话,如“title”“bar”“bg”,还详细梳理了保研时间线,特别是冬夏令营的参与策略。他认为成绩 > 科研 > 英语(过六级) >> 竞赛(除acm),为学子们提供了清晰的努力方向。林子豪学长作为研支团成员,向同学们阐述了他在凉山雷波的支教经历以及加入研支团的答辩过程,作为志愿时长超1000小时的优秀志愿者,他强调,成功保研的秘诀在于多参加社会实践与学生工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自我,才能让初心的种子破土而出。

图2:林子豪学长分享支教经历
互动答疑:聚焦痛点问题
在答疑环节,4位学长针对“套磁信撰写”“科研方向选择”等高频问题展开解答。在“保研边缘人突围”讨论中,李京泽强调科研匹配度的重要性,并分享自身通过深度参与导师课题实现逆袭的经历。现场同学反馈,这种“实战经验”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具指导意义,为处于保研焦虑中的学子提供了可复制的突围路径。

图3:李京泽学长解答同学提问
大数据202403班班主任张良辉指出,本次分享会深化了“川农大精神”的实践内涵,学长们通过科研攻关与支教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他强调保研之路应遵循“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准则,鼓励同学们在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同学们深受启发,表示将以学长为镜,明确目标、细化规划,以科研积累筑基,实践服务赋能,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信工学子,在未来征途中书写精彩篇章。